【消失的她】心理学角度解析何非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背后蕴藏的防御机制和心理

哔哩哔哩   2023-07-09 22:09:21

大家好,我是草莓酱,今天我们聊聊《消失的她》男主角何非。

那我们从心理学角度聊聊何非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和 “都是别人的错”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防御机制和心理?


(相关资料图)

关键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何非出生在海边,水性好。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不快乐的童年生活,让他想迅速逃离,改变生活的现状。所以,他后来才会去大城市打拼,并用自己擅长的能力做了潜水教练。然而,大城市的生活也许超出了何非的想象,在做过送餐员、调酒师等工作后,高楼大厦纸醉金迷的景象也让他渐渐迷失。于是,他开始想要更多,欲望变得更加膨胀。

这是演员朱一龙工作室发布的关于何非的人物解读,结合网络搜集的信息,可得知何非有个酒鬼父亲,打麻将嗜赌的母亲,何非上学时成绩很好,但家里供不起他读大学。

这个家庭背景是很符合一个反社会人格成长的环境,酗酒、嗜毒,父母无法控制欲望,没有责任感,甚至其中一方存在暴力倾向。

Dsm-5中对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描述。

这类人普遍有个充满不安和混乱的童年,缺乏依恋,偏好原始防御“全能控制”,也有投射性认同,解离,付诸行动,有“战胜他人”或有意操纵他人的固有观念。

我们对应何非,他长期在这样不稳定、破坏性极高、令人恐惧的家庭下成长,无法向外宣泄情绪,从小到大几乎很难与家人建立亲密关系,这类人往往缺乏对人的基本依恋,也没有办法发展出爱的能力和共情能力。在依恋关系中,属于混乱型依恋。

“如果我们不能接受现实世界是不公允的,便无法真正具有爱的能力。”南希《精神分析诊断》p170

从电影中镜头展现了何非吃的药是三唑仑片,这是用于治疗失眠的国家严格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抗焦虑、催眠、镇静,会引起身体和心理依赖,成瘾。

通过此药无法确定具体的是哪类精神障碍。但通过何非的一些行为特征,可以大致确定他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SPD)。

很多分析其实会认为何非是自恋型人格障碍(NPD),这是有一定的原因,何非身上很明显的自恋和自恋受损的特点。

我们简单的来提一嘴自恋

自恋narcissism是由弗洛伊德提出,主要是描述力比多的投注方向。源于古希腊神话:美少年纳喀索斯。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力比多向原始客体的投注受到阻碍,他的力比多可能首先投注到母亲的替代物上,比如长头发、高跟鞋、女士内衣等。恋物癖就是这样形成的。如果这个人更倒霉一点,他的力比多既不可能投注到母亲身上,又不可能投注到母亲的替代物上,就可能撤回到自身—这就是自恋产生的原因。曾奇峰《隐秘的人格:人格怎样决定命运》

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科胡特是专门研究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

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这种自恋是非常多的,比如说我们的母亲她自己有一个弹钢琴或者舞蹈的梦想,她就让自己的孩子去上课,去帮她实现梦想,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恋的延伸。

我们来看何非,他将自己的自恋延伸在李木子身上,将李木子的价值当成了自己的价值,它很大一个特点就是你我不分。

美国DSM-5的标准分为十类人格障碍,分为ABC三种类型。

自恋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都属于b类人格障碍,还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主要特点是情感强烈而不稳定。

我们谈人格障碍不是说单独哪一种就是哪一种,可能会表现出一个主要人格障碍,症状跟其他人格障碍会有共病。

自恋型特点之一自我夸大,非常渴望他人的赞美和关注,这一点其实何非身上并没有那么明显,他渴望社会地位和金钱,但并不是非常在意他人看法,伪装成可怜形象不过是为了躲过犯罪惩罚。

当然这也是我的一个主观判断,大家可以一起来聊聊自己的想法。

很多电影中也有反社会人格,比如《美国精神病人》《小丑》《沉默的羔羊》《天才瑞普利》韩剧《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恶之花》等等

另外,从脑神经上解析,童年遭受忽视和虐待会对个体前额叶皮质的发育产生影响,也就是大脑的伦理中心。这类人追求刺激且迷途不知返的特性。

防御机制全能控制、分裂

那我们通过《南希三部曲》中的原始防御机制全能控制、分裂,来更好的理解何非为什么会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当然我们是说了一个主要的防御机制,他成长中还需要配合其他的防御机制才能够很好的存活,比如投射、极端理想化和贬低等。

原始防御机制特征是,自我与外界边界较为模糊,比如你我不分。

演员朱一龙自己解释过何非杀死妻子的心态,何非认为当时是自己救了李木子,所以当这些没有发生,把她骗到海里杀死,减轻负罪感。

这是一种非常全能控制的体现,自己掌控了整个世界,包括操纵他人生死。

Fonagy的研究(Fonagy等, 2003)表明,生命的前18个月,婴儿一直处于“心理等同” (psychic equivalence)的精神状态,认为外部环境与自己的内心世界是相同的。

福纳吉认为生命的前18个月,婴儿一直处于“心里等同”,认为外部环境与自己的内心世界是相同的。这与弗洛伊德的“原型自恋”基本类似,其实这也可以一起讲自体自恋和自恋受损,因为篇幅问题,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讲。

尚没有发育出完善的现实检验能力的新生儿认为,外界事物源于自己的内在。

比如婴儿饿了,妈妈喂奶吃,婴儿会认为是自己具备这种喂奶能力,所有一切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都是自己控制的,自己掌控了整个世界。

那费伦齐把幼儿自我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他认为当婴儿逐渐发育成熟,这一幻想会降低级别或转变为相信自己的养育者无所不能;而发育成熟的儿童终将无奈地接受现实:全知全能的人实际是不存在的。长大成人的前提是意识到人的局限性,颠覆婴儿期的体验。婴幼儿期的安全环境能让人自由幻想——自己能够掌控世界,之后,自己的养育者是无所不能的。

那一个人正常发展什么时候会发生改变呢?

费伦齐认为当婴儿逐渐发育成熟,不得不接受和相信自己的养育者是无所不能;而发育成熟的儿童终将无奈地接受现实:全知全能的人实际是不存在的。

反社会性人格者经常在全能控制和极度恐惧两种状态间不断切换,他们唯有通过攻击和施虐行为来维持自我的感受,恢复一点自信。得不到就毁灭的原始妒忌(envy)是所有反社会性个体的共同特征。

作为正常人我们需要接受我不可能是全能控制,但何非的成长过程中,因为父母的忽视和情绪的突然转变,让他经常在全能控制和极度恐惧两种状态间不断切换,他只有通过攻击和施虐行为来维持自我的感受,恢复一点自信。”得不到就毁灭“的原始妒忌是所有反社会性个体的共同特征。

那我们从何非身上可以看到,他逃离老家,逃离父母,怀抱着梦想进入大城市。他做了很多工作,最后只能通过擅长的潜水教练生存,很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他根本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凡。

当他通过赌博,重新掌握了全能控制,为了追求并享受金钱所带来的自体满足,他伪装设局娶了李木子,为了不让自己失去所拥有的,将伦理和人性抛诸脑后。

许多道貌岸然的成功者常常用全能控制的防御特性,用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作为基本防御方式,以避免内心焦虑和维持自尊。

我们再来用克莱因的理论聊聊自我的分裂。分裂是原始的防御机制,是为了存活的自然的机制。

克莱因认为婴儿会将妈妈的乳房分为好乳房和坏乳房

就像何非还是婴儿时期,伴随着父母不断的吵架或者不负责任的行为,吃到奶则是令他满足的乳房,会内化妈妈这个好客体,好的体验通常会成为婴儿凝聚自体感的核心。

当妈妈忙碌打麻将,婴儿一直哭吃不到奶,那就是令他挫折的乳房,会把吃不到奶的痛苦这部分投射外界,认为外界要迫害自己。这样的事情不断地发生,婴儿就会不断地分裂,将自己感受不好的部分投射到外界。那什么时候婴儿会转变接受养育者,我们在李木子篇讲过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就像何非会理想化李木子将她当成救世主,可以拯救自己,但因对方不帮自己,又憎恨并贬低李木子,更甚至杀死她。

那向外投射太多坏的东西,婴儿内在的客体也会更加碎片。爸爸妈妈都是坏人,我是好人,一个人内在碎片过多就无法形成完整的自体,如果长期使用分裂,人格相对是脆弱和不完整的。

我们可以看到何非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没有中间地带,到了病态杀人的程度。

南希三部曲中也提到了自我,最后我们用南希书中的这段话结尾。

那些高功能的反社会人格有很多成功者,她们能够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掩饰自己的人格障碍,隐藏在人群之中。

有的时候我们跟这些高功能人格障碍患者相处,在遭受精神控制或被他们贬低自我时,要提防,不要被控制,也不要被洗脑,不是我们出了问题,一定要远离这类型人。如果他是我们的上司或者是我们的合作者,甚至是我们的朋友远离不了,那就一定要提防,小心被他操控。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

最新供应

更多